徽州古村落

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

西递村


西递村位于黄山山脉南麓的黟县东源乡,距县城东8公里, 黟城至潭口公路从村庄西北经过。这里“山多拱秀,山势西流。有东阜前蹲,罗峰遥拱,天马涌泉之胜,犀牛望月之奇。产石如金,风潆水聚,土原泉甘”。据明嘉靖《新安氏族志》载:西递村因“罗峰文其前,阳尖障其后,石狮盘其北,天马霭其南,中存二水,环绕石之东,西之西,故名西递”。清著名学者俞正燮在《古黟山水记》中云:西递系因是府(徽州府)西,曾设“铺递所”,故名西递。
  西递村是一座古老的山庄,建于北宋,距今已有900年的历史了。村庄因山川水势,呈东北、西南走向。全村现存有明代民居建筑l幢,清代民居建筑122幢,建筑布局合理,风貌独特。西递村由正街、横路街、后边溪3条街道和40多条胡同及2条穿村而过的水溪将居民住房隔成井然有序的方块,路面全用青石板铺成,逶迤蜿蜒。一幢幢古民居层楼叠院,鳞次栉比;家家青石门坊,粉墙青瓦,飞檐翘角,气势轩昂;高墙深巷,曲径通幽,古朴典雅,村西南口胡文光刺史牌坊,为3间4柱5楼悬山式,巍峨壮观。高13米,宽9.6米,为青石建筑,其雕刻极其精美。
  村内居民宅院均以内向方形、围绕一个长方天井的合院为基本单位,宅园中设正厅、便厅、厢房、书斋、卧室、花园等;还有的建有书院、祠堂。房舍用料考究,装饰奢侈。宅院大门用磨制平整光滑的黑色大理石砌成门坊,上建有砖雕、石雕组成的各式门罩。粉墙上的漏窗石雕也各不相同,图案有竹梅、松石、花草等。屋内花板栏板等木雕也极其华美,往往以人物故事或缕空为内容,玲珑剔透,栩栩如生。西递村还有一些人家,以园林建筑为手法,使宅第布局紧凑,小巧玲珑,幽静雅致。
  村中的知府胡文照“大夫第”、“桃花源里人家”、霭公园、桃李园、鱼乐园等,因势结构,因地制宜,点以花潭水池,隔以漏窗低墙,饰以石雕砖缕,配以石凳石桌,甚至门前置放整石雕刻的梅瓶等,把整个院落点缀得十分对称、和谐、清雅、美观。当人们置身于其间,如进入一个心旷神怡的绝妙境地。这里的绣楼建筑也是徽派民居的一大特色。
  此外,西递村民家多有传世文物,如画像、书画、条屏、木联、古陶瓷、古家具、堂匾等。这些文物摆设家中,更显得文风的朴素、典雅。
  西递村在北宋元丰年间始为胡姓居住,至明代中叶,村堂已具现在规模。清代中期后,随着徽商经济的发展,居住建筑得到改观。至今仅有胡文光刺史石坊、胡文光旧居、古来桥、会源桥为明代建筑,其它都是清代建筑。
  由于西递古民居保存基本完整, 建筑风格在徽派中独树一帜,且工艺精湛,三雕(石雕、木雕、砖雕)精美,又以石雕见胜,这些不仅是研究清代民居建筑的实物,又是研究明清以来徽商社会经济形态、建筑史和艺术史的资料,被誉为“明清民居博物馆”、“东方文化的宝库”、“世界上保护最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世界上最美的村镇”。

 

神奇的牛形村落---宏村

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



座落在黟县城北11公里处的宏村,岭秀川媚,湖光山色,独领神韵,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东方的威尼斯”之称。宏村的奇物在于它以“牛”形古水系建筑村落,是我国古人依据仿生学原理建筑的。 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最早于此定居的汪氏祖先认定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到了15世纪,笃信风水的汪氏3次礼聘名气很大的休宁海阳风水先生何可达来宏村察看地势。

村落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现,其起源、发展和布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风光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风水家强调村落用地是枕山、环水、面屏,即前有朝山,后有来龙山,有形为狮象或龟蛇的山夹峙把守水口,河水溪流似玉带环绕。宏村西北有巍峨的雷岗山,吉阳水由西绕村南下,正是风水先生选择村落的理想模式。何可达前后用了10年时间,最后认定宏村的地理风水形势是一卧牛形。

可以想见,何可达为勘定宏村风餐露宿、翻山涉水的辛劳。他是古代一位杰出的设计大师,只是他用的不是尺子和画笔,而是一方指示方位的罗盘。罗盘发明于晚唐,它是利用在地磁作用下磁针仍能保持在子午线平面的原理制作而成的指示方向的简单仪器,广泛应用于航海、旅行,以及堪舆家(风水先生)占选宅基和坟地。因其有包罗万象、经纬天地之义,被尊称为“罗经”。

何可达手中的罗盘指定了宏村的地势,于是开始了按照“牛形”总体规划进行村落的建造。

明永乐年间,任山西粮运主簿的汪辛,资助家乡建设牛形村落工程款白银一万两,他们先将村中一天然泉水扩掘成半月形的“月塘”作为“牛胃”。然后,在村西吉阳河上横筑一座石坝,用石块砌成有60多厘米宽的水圳,把一泓碧水蜿蜒引入村中,南转东出,形成九曲十八弯,贯穿“牛胃”,这就是“牛肠”。“大肠”流经主街,作为支流的“小肠”再经小街通往各家各户。此后,又在吉阳河上架起4座木桥作为“牛脚”。而村头有红杨、银杏树各一珠,银杏树高20米,树围3.2米;红杨树高21米,树围6米,树龄均为400多年,算作牛角。这样便形成了“山为牛头树为角,屋为牛身桥为脚”的牛形村落。年复一年,围绕“牛肠”和“牛胃”建造的房子不断增加,使得原先瘦小的“牛身”不断壮大,从而将“牛肠”、“牛胃”紧紧地裹在“牛肚子”中间。“牛胃”四周,地势开阔,光线充足,是汪氏大族富户的聚居地。

放眼宏村,村外,山青水秀,红杨翠柳;村内,清渠绕户,黛瓦粉墙。终年清澈、潺潺流淌的水渠,如同一条轻柔的银带,蜿蜒飘动在村中。古时候村民饮用、浣洗都在“牛肠”里,并且规定每天8点以前,“牛肠”之水为饮用水,过了8点,村人方可在“牛肠”里浣洗。只是后来村中挖了水井,村人才改饮井水。居住在“牛肠”两侧和“牛胃”周围的村民们,或在庭院中开掘鱼池,引活水流入池中,茶余饭后,凭栏观鱼,悠然自行;或让活水绕过花台,看花间流水,凭添无限诗意。清代诗人胡成俊有诗曰:“何事就此卜邻居,花月南源画不及。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泉。”

村中,一方半圆形池塘清澈如镜,波光潋滟。蓝天白云,高墙深院,倒映水中,房中水,水中房,犹如一幅藏于水底的天底图画。顺“牛胃”而下,见到的便是水滑如绸的南湖,湖畔柳树垂荫,湖中荷田田,小堤、拱桥连接两岸,座落湖畔的古代私塾“南湖书院”,令人想象悠远岁月里传来的琅琅书声,滴入南湖淙淙回响,“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书上的山水”,自然和人文贴合成一首优美的诗章。

 

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

南屏村

南屏村,原名叫叶村,后因村西南北倚南屏山,更名南屏村至今。它原来只是个很不起眼的小山村,自元朝末年有一位叶姓从祁门白马山迁来后,才有了较快的发展。到明代,南屏村已有相当规模,全村逐渐形成叶、程、李三大姓。现在,仍拥有纵横交错的72条深巷、36眼井和300多幢明清古民居。

南屏最具特色的建筑应属祠堂群。“邑俗旧重宗法,姓各有祠,支分派别,复为支祠。”南屏至今还保留着8座祠堂,大多座落在村前横店街长约200米的一条中轴线上。其中有属于全族所有的“宗祠”,也有属于某一分支所有的“支祠”,还有属于一家或几家所有的“家祠”。宗祠规模宏伟,家祠小巧玲珑,形成一个风格古雅颇具神秘色彩的祠堂群。

1989年金秋,著名导演张艺谋和著名影星巩俐来黟县南屏拍摄《菊豆》,该片荣获了法国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金熊奖。此名,慕名来此寻访者络绎不绝。当地打出了“南屏村??《菊豆》的故乡”旅游广告词进行促销,更使南屏蜚声海内外。

南屏村大姓叶氏宗祠“序秩堂”就是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歇山重檐、端庄轩敞的古祠。大门上端悬挂着“钦点翰林”、“钦赐翰林”、“钦取知县”的金字匾额,显示着先祖的勋业,也使子孙蒙受荣光。祠堂门前照壁矗立,门楼高大,一对一人多高的大石鼓,雕刻十分精致。4根大石柱托着额枋,上面雕刻着古鼎宝瓶类的祭器。序秩堂分上、中、下三厅。一进大门,就见有80根硕大的木柱支撑着这座宏伟的建筑,柱子上挂着“石林派衍家声远,武水澜回气象新”等木制对联。横枋上悬有“贡元”、“进士”、“经魁”和“松筠操节”、“津逮后生”等功名、褒奖之类的横匾。下厅是吹奏鼓乐的地方,也可以搭台演戏。中厅为礼堂,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大厅,上厅为享堂,楼上放置本族的祖宗牌位。中厅和上厅可容纳数百人举行仪式。序秩堂大门以往只在重大节庆才开,平时走边门进出。其大门的高度比其余7座祠堂都要高,同姓的一切支祠、家祠均不可逾越。序秩堂就是张艺谋拍摄电影《菊豆》的主要场地,至今仍保持着拍摄《菊豆》时的原貌。墙上张贴着《菊豆》剧照,祠堂中摆放着染布、晒布的台架、绞车、染池等,“老杨家染坊”的横匾也高悬在序秩堂大门上方,成了游人欣赏的佳景。据说有不少外国游客一看到“老杨家染坊”的牌匾,立即惊呼:“哇,菊豆!”如同当年一部电影《少林寺》轰动全国,掀起了一场武术热、少林热一样,《菊豆》的播放使南屏从此走出群山,走向世界。

祠堂建造高大、宽敞、华美、气派,与各宗族在祭祀上追求隆重的场面相适应,使人在它面前产生肃穆和敬畏之情。参加祭祀有严明的规定,包括与祭人员要穿戴与身份相应的衣冠,祭品的定式,等等。通过参加这种场面宏大、礼节繁多的仪式,可以增强族众对所在宗族的自豪感。有的家族还规定,年龄稍长之后的男孩子都要参加宗族内一些礼义和祭祀活动,让他们从小掌握做人的规范,懂得各种礼节,形成特定的思维模式。祠堂实质上是一个家族精神教化的圣殿。


 

徽州古建筑和古村落

雄村

雄村原名洪村,元末曹姓人入迁,取《曹全碑》中“枝分叶布,所在为雄”句改名为雄村。这里是聚族而居的一色曹姓,历代名臣辈出,确实“所在为雄”。而他们升入仕途都起步于村中的竹山书院。

竹山书院的建造深深地印上了徽州商人独特的思想印记。寓居扬州的两淮八大盐商之一的曹堇饴称富宇内,曾奉命接驾第二次南巡扬州的康熙皇帝,达到了一生荣光的巅峰。然而在程朱理学熏陶中长大的他们,有着强烈的“四民之业,惟士为上”、“商居四民之末”的观念。只是近于家乡“地狭人稠,耕不足食”的自然条件而勉强操起营商的行当,自从踏入商界那天起,心里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自卑。“读书入仕”的欲望在他们已成为不可能的企盼之后,便把它当作人生唯一的终极目标,固执地移植到子孙们的脑海里。于是,曹堇饴病入膏肓、辗转病榻、弥留人间之际,嘱咐两个儿子曹景廷、曹景宸的只有一件事:“当在雄溪之畔建文昌阁、修书院。”

乾隆二十四年春季里的一天,由曹景廷、曹景宸兄弟捐资建造的竹山书院矗立在雄村村口。跨进书院大门,厅堂宽敞明亮,正壁悬蓝底金字板联一副:“竹解心虚,学然后知不足;山由篑进,为则必要其成。”是曹文植所撰,意在勉励后学之士。书院作为府学、县学之外的私立教育机构,其经费须自行筹集。据统计,明清二代徽属六县共有书院54所。书院一方面广延名师硕儒来任教,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学田制度,捐助“膏火费”等形式,使族中天资聪颖而贫不能入学者也能安心在书院就学。竹山书院旁还有一座“文昌阁”,飞檐画栋,八面玲珑,阁高三层,每层每角都悬有铜铃,微风吹动,铃音回响,不绝于耳。阁顶用纯锡铸造成宝葫芦形,既寓意为文曲星高照,又示意曹氏乃以才入仕、先学后臣的翰墨人家。

从雄村走出的名宦当首推曹文植、曹振镛父子尚书。曹文植自幼熟读经书,25岁考中传胪(即第四名进士,居状元、榜眼、探花之后)。在内廷为官多年,官至户部尚书。乾隆皇帝六次南巡,都由其承办。他办事干练,不徇私情,深得皇帝宠信。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时,乾隆皇帝任命他为总裁之一。其子曹振镛,从小受到家族的严格教育,刚成年就考中进士。关于曹振镛的苦读,雄村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曹振镛在竹山书院就读时,顽劣异常,不肯用功。其姐十分着急,规劝他:“你不读书,将来如何登堂入仕,承继父业?”曹振镛夸下海口:“他日我定为官,且胜乃父。”姐姐激他:“你若为官,我当出家千里之外为尼。”曹振镛从此潜心攻读,后一举中榜,并官至军机大臣,权倾朝野。其姐为不食言,坚持要出家,曹振镛苦劝无效,又怕姐姐在千里之外孤苦伶仃,只得借当地俚语“隔河千里远”之意,在雄溪对岸建了一座慈光庵供其姐修行。如今慈光庵依旧掩映在竹山书院对面山腰的一抹绿树修竹之中。曹振镛为官后,乾隆皇帝见他言行举止很有其父的遗风,因而十分宠信,不断给他加官晋爵。嘉庆皇帝即位后,一次在宫中设宴,命大臣吟诗作赋,曹振镛的诗得第一名,遂擢升为工部尚书,不久又荣升为体仁阁大学士。嘉庆皇帝出巡,曹振镛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处理政务,代君三月,歙县民间至今能听到“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这句俗谚。道光皇帝继位后,任命曹振镛为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上书房总师傅,并赐建府第,在内宫悬挂他的画像,位列群臣之首。

雄溪是雄村村前缓缓流过的那条江,即新安江上游。当初建造书院时,为防止江水冲涮临江而建的书院的基脚,遂沿江岸修起了一道数里长的堤坝,形成城堞,坝上遍植10余个品种的桃花,夹以紫荆。曹文植《石鼓研斋诗钞》有云:“竹溪有桃数百株,花时烂漫如锦,春和景明,颇堪游眺……”信步江岸,远眺苍山叠翠,白鹭低飞,近观江水平平,扁舟自横,会使你想起李白《清溪吟》,“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正是这里的生动写照。

寻访雄村,你定能呼吸到这里散发出的极其浓厚的文化气息。

散落在徽州大地的明珠??村落,千百年来,仍悄无声息地安卧在山峦之中,等待着游人去一睹它的芳容,探测它那久远而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

 

标签:古建筑

相关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