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 

晚钟  1859年,布画,66×55.5CM,巴黎卢浮宫

    1858~1859年间,米勒创作的杰作《晚钟》。一个叫《晚钟》,另一个是《晚祷》,常常引起混乱。这两个名字,一个虚,一个实,无论哪个名字,都不能够高度概括绘画的内容,但既然大家约定俗成,那就两个都叫吧!这幅画深刻地反映了一种复杂的农民精神生活:画面上,夕阳西下,一天辛勤的田野劳作结束了。一对农民夫妇刚听到远方的教堂钟响,便自然而然地、习惯地俯首摘帽祷告。画家着重于描绘这两个形象对命运的虔诚。在充满黄昏雾气的大地上,立着两个农产品的创造者,他们感谢上帝赐予他们一天劳动的恩惠,并祈求保佑。这个恩惠就是农妇身旁小车上的两小袋马铃薯!这样的恩惠竟是他们一天劳动的报酬?形象在画上是显得那样孤立无援,他们体现了农民那种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性格。 简陋的生产工具,左侧一把挖马铃薯的铁杈,两人中间一只盛物的破篮子,除此以外,只有他们身上那件褴褛的袄衫。日落给大地蒙上一层萧瑟的氛围,画家在这里倾注全部心血去刻画这种萧瑟氛围,让它来笼罩这对可亲可怜的劳动夫妇的形象。 他着重描绘了农夫妇的虔诚和质朴,寄托了他对农民生活境遇的无限同情。
      色调上,暮色沉沉,农夫脱帽少妇合掌祈祷,黄褐色调庄严温暖,地平线与人物恰组成两个端肃的十字,可用上温克尔曼用来评述古希腊雕塑的名句,“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样的情怀后来我们只能在凡.高的《食土豆者》和大大小小关于农鞋的描绘中遥遥感应了,他们同是伟大的农民画家,在日常劳动与俭朴生活中感受诗意。

 

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 

牧羊女与群羊  1864年,81×101cm,画布油彩,巴黎奥赛美术馆

    在这幅画中,画家捕捉了一个十分抒情的牧羊生活场面(天空、草原、羊群、祈祷着的少女):高高的地平线,平坦与辽阔无垠,牧羊女披着旧毛毡披肩,围着红头巾,孤独地与羊群为伴……这个头上包着暗红色绣花?帽,身上披着厚重毛毡的牧羊女,背对着羊群与彩霞,兀自编织着手上的毛线衣,她微躬的身影与专注的神情,宛如祷告般的虔诚。
    其实融合了《拾穗》和《晚钟》的长处:低头祈祷、感著上苍兕予她工作机会的牧羊女,和其他画作同样都包涵着农民单纯的心与虔盏淖诮糖榛场D裂蚺?驹诼淙沼嗷岳铮?淙灰蛭?婀猓?巢亢蜕硖灞戎芪У木吧?⒀蛉憾家?璋狄恍???牵?桌樟鞒┏辆驳纳?剩?岩蛭??钛沽Χ?坏貌晃⑽⒇褓偷哪裂蚺?砬??杌娴孟袷且蛔?A⒃诖蟮厣系牡裣瘢?萌嗣呛苣巡欢嗫醇秆郏痪」芩?囊律礼荞冢?袂橐埠芷1梗??诿桌昭壑校??推渌?呐┟穸际恰溉崭匆蝗绽投??囱??馕按竺褡濉⒗吹拊煺饷览龉?摇沟挠⑿郏?幸环N平凡的诗情画意。
    有人说那个虔诚的牧羊女就是米勒,或者说是他的精神化身,贯穿终身的是作者自己对大地、对自然的虔诚。忧郁悲切的牧羊女,在夕阳的余辉中,站立在旷野上,似乎在默默的祷告着。米勒由于自身的体验,感受到贫苦劳动者的辛酸与痛苦,所以他以悲悯和同情的心态创作了这幅画。
    “农民画家”米勒从小就看着农民在近乎不人道的严格劳动中求生存,因此,当他在眺望自然时,也毫不忽略在自然中与大地结合为一的人类。与荷兰风俗画相比较,在这幅画中毫无任何戏剧性的偶发事件,唯有暮色中成群的羊儿和低首祈祷的牧羊女。乍看之下显得随意的构图法,透过深沉的暮色实更加深了画面的静谧气氛。这幅画意外地让米勒在官方展览中获得一致的好评,也许正因为画面上所捕捉到的“真实”,米勒的作品也超越时代深深地感动我们。  一八六四年米勒以这幅<牧羊女>参加法国巴黎沙龙美展,获得极高的赞誉。这幅画无论就色彩,还是牧羊女形象都处理得比较细致、统一、和谐。抒情的忧郁,加强了全画的感人力量真实感加强了全画的乡土气息。

 

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 

扶锄的男子  1863,油画,60×76cm, 旧金山私人收藏

    1862年米勒完成《倚锄的人》,强烈地表现出生活痛苦的分量。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一个青年农民正在扶锄喘气。这个人从早到晚难以直腰,只能偶然停下来,喘一口气。锄地的年轻人在暑热的田间倚锄而立,仰首喘息,抬头远望。似乎生活和劳动沉重的分量已经耗尽了他精力,而眼前还有大片的麦田等待着耕耘,远方则是城市朦胧的身影,那是不属于他的另一种生活。这无疑是一幅向社会挑战的作品,他描绘的是一个庄严的劳动者形象,画家在这里发出了一声凄厉的呐喊。
    米勒《扶锄的男子》是美的.虽然,在画面上那一片杂草丛生,乱石成堆的贫瘠土地上,他扶着锄头,喘着粗气,疲惫得直不起腰来.但是"美不是用脸上的形和色所能表现的",他那抬起的头,那遥望远方的双眼,流露着内心的悲苦和命运的艰辛,表现着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