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为文房用具之一。也称图章,古称汊,后作玺。清袁枚《随园随笔?印》:“玺即印也”。至秦始皇之后,皇帝所用印章为玺,余皆称印。据考证,印章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已经成熟。《墨子?号令》:“守还授其印,尊宠官之”。印章的材质有金、铜、银、玉、牙、骨、竹、木、水晶、石等。印作为文房用具产生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但从具有文人特征的肖形印、吉语印来分析,在汉代印就已经成为文房用具之一。唐代鉴赏印、别号印、斋馆印盛行,将印的使用推向一个全新的境地。宋元之时,文人用印更为普遍,并逐渐形成完整的法度,明徐官《古今印史?用印法》:“凡写诗文,名印当在上,字印当在下,道号又次之……试看宋元诸儒真迹中,用印皆然。”明清之时,呈实用与艺术功能分离的趋势,注重实用价值的印章极为普及,特别是石质印材的广泛采用,将文人的印章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

由于文房用具的情况颇为复杂,无法按材质分类介绍,只能以使用用途加以简单的介绍。

肖形印,顾名思义为图像印,是一种刻有图案纹饰印章的统称。始于汉代,以后历代盛行不衰,多刻铸人物、动物、建筑等纹饰,布局大方,生动洗练。上有兽、鼻、桥、亭等纽。形制有方、圆、长方、椭圆、三角形及单面、双面、六面等,多为铜质,亦有玉石等。如鹤印,铜质,印面阳刻鹤纹,造型生动,布局简洁大方,为汉代遗物。又如牛耕印,玉质,上有龟纽,印面阴刻一牛耕地,一人扶犁,雕刻古朴,为汉代遗物。又如鹿印,影青瓷质,印面阳刻梅花鹿一头,刻工洗练,极为传神,为北宋时遗物。瓷印的具体年代不详,但较少见有唐代遗物,或许与制瓷业的发展有关系。

吉语印,起源于战国时期。古人做事多重吉祥顺利,故印文中多用吉语。如青田薄意方章。印壁和顶均刻有荷花纹饰,印面为阴文“万年无疆”。

姓名印,姓名印在印章中的数量最多,形式也最为丰富,材质也最为广泛。印文多为名字后加“印”、“私印”、“信印”、“印信”、“之印”等字样,或朱文,或白文,或半边白半边朱,寿山石方章,印面刻有阴文“孙思沐印”字样,为清代西冷八家之一陈鸿寿所制。

鉴赏印始于唐代,有官和私两种。文献记载唐太宗有“贞观”二字连珠印,南唐后主李煜有“建业文房之印”,上述印章均加盖在御藏书画上。清乾隆皇帝更有“三希堂精鉴玺”、“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等印。明清时,文人、画家、士大夫等更是在自己心爱的书画典籍之上加盖鉴赏印。这类印文以姓名或别号及斋馆为主,下有清赏、鉴赏、眼福、过眼等字样。如青田素方章,印面为阴文“郑道乾审藏”。与鉴赏印相似的有收藏印。斋馆印始于唐代,盛于明清。是为自己和工作及居住的宅舍命名而刻的印章。如犀角兽纽章,印文为“?云楼”。诗句章始于宋元,至今仍盛行。或抒发感情,或与书画结合,或数枚印章组成完整的诗句,或单方一句,如寿山石双纽方章,印面为阴文“绿肥红瘦”,为清代陈曼生所制。

闲文印系由吉语章发展而来,其内容极为广泛,多表达作者的志趣、癖好及情感,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如寿山石方章,印面阴文“画中有诗”。年号印的起始年代已不可考,从前文所讲的唐太宗“贞观”鉴赏印也应是年号章的一种。一般来讲,年号章多以干支记年为主,也见有帝王年号的印章。如竹根印章,竹质,上有蛙纽,下有根节青皮,印面为阴文“丁卯”,为清代遗物。

印章的种类繁多,印材广泛,历代亦不乏制印高手,明清之时的著名篆刻家有何震,明,安徽婺源人(今属江西),为皖派的开创者。文彭,文徵明长子。与何震齐名,并称“文何”。程邃,清安徽歙县人,皖派代表之一。丁牧,清浙江钱塘人,浙派代表之一,西冷八家之首。邓石如,安徽怀宁人,世称“邓派”,也称“皖派”。蒋仁,清浙江仁和人(今杭州)西泠八家之一。黄易,清浙江仁和人(今杭州)西泠八家之一。奚冈,清浙江钱塘人,西泠八家之一。陈豫钟,清渐江钱塘人,西泠八家之一。赵之琛,清浙江钱塘人,西泠八家之一。陈鸿寿,清浙江钱塘人,西泠八家之一。吴熙载,清江苏仪征人,邓派传人。钱松,清浙江钱塘人,西泠八家之一。黄士陵,清安徽黟县人,在皖、浙两派外,自成一家。

印章的收藏,一看印材,二看刻工,故收藏时也是名材名工之作作为首选。

文房用具:印

文房用具:印

文房用具:印

文房用具:印

文房用具:印

文房用具:印

标签:文房用具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