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京剧中多以马鞭来代替马,或作为骑马的象征,因此凡手持马鞭挥舞着上场后运用圆场、翻身、卧鱼、砍身、摔叉、掏翎、亮相等技巧连续做出打马、勒马或策马疾驰的舞蹈动作的组合就是京剧的趟马。一般用来表示人物骑马的心情,或用来显示人物的身份、性格和行动目的。文官武将、男侠女士、扎靠穿蟒、长短衣裤均可使用这一舞蹈程式。大致可分为单人趟马、双人趟马、四人趟马。如《盗御马》的窦尔墩在盗马后趟马旨在表现人物的洋洋得意;《姑嫂英雄》的薛金莲回樊江关搬兵时的趟马是为表现人物的急切和年轻骄傲;《马踏青苗》的曹操趟马则为表示人物在马踏青苗时由骄横、狂妄而惊恐、懊恼、狡诈的思想变化;在《杨排风》中有杨排风与孟良的双人趟马;在《大溪皇庄》中有蔡金花等四人趟马;《追韩信》中是韩信、萧何、夏侯婴三人在互相追赶时依次上场趟马。

    一般趟马中的人物还有三打马并高喊“得,马来!”的内容。但也因人、因戏而异,如女的角色大多不喊,如情节不紧张也不用三打马。趟马时的马鞭应与演员的服装颜色一致。不过,三国的吕布、关羽骑赤兔马,用红马鞭;三国的黄忠与隋、唐的秦琼骑黄膘马,要用黄马鞭;宋朝的穆桂英骑桃花马用粉马鞭;西楚霸王项羽和三国的张飞骑乌锥马用黑马鞭。男性文士用硬杆三缕穗子的马鞭,其余多用软杆五缕穗子的马鞭。

标签:京剧知识

随机推荐